- 青島至蘇州大件運輸
- 青島至西安大件運輸
- 青島至西寧大件運輸
- 青島至福州大件運輸
- 青島至長春大件運輸
- 青島至鄭州大件運輸
- 青島至銀川大件運輸
- 青島至貴陽大件運輸
- 青島至石家莊大件運輸
- 青島至珠海大件運輸
熱點資訊 product
聯系我們 contact us
400-002-3329
- 手機:
- 18663927888
- 電話:
- 400-002-3329
- 郵箱:
- alice.guan@qingdaocy.com
- 地址:
- 山東省青島市長江中路196號
綜合運輸網絡初步形成
添加時間:2016-11-17 10:44 來源:淳遠國際物流 作者:www.imcs-cn.com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交通運輸業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,以公路、鐵路、航空、水運等為主的綜合運輸網絡初步形成。2008年交通運輸、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590億元,比上年增長7.6%。鐵路網絡規模擴大、結構優化,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;公路通車里程迅猛增長,高速公路建設飛速發展,農村公路覆蓋面明顯擴大;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明顯擴大,專業化碼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;航空運輸發展迅速,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;長輸管道建設初具規模;城市交通蓬勃發展。
1.鐵路網絡規模擴大,結構優化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不斷加大對鐵路建設的投資。2007年我國鐵路建設投資達2492.7億元,是1978年的75倍。鐵路營業里程達7.8萬千米。其中,復線鐵路里程2.6萬千米,復線率達40.5%,電氣化鐵路里程2.4萬千米,電氣化率達37.8%。到2007年年底,我國鐵路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三、亞洲第一;復線鐵路和電氣化鐵路里程均位居亞洲第一。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,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。經過持續大規模的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,中國鐵路無論是數量還是裝備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,鐵路網規模進一步擴大,路網結構得到優化,運輸限制明顯減少,主要運輸通道能力緊張狀況大為緩解,基本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“瓶頸”制約,改變了鐵路運輸生產力嚴重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。
2.公路覆蓋面廣,高速公路建設快
改革開放30多年來,國家不斷加強公路網的建設,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,在完善國道、省道干線公路的同時,加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,整個運輸網絡功能日趨完善,整體效率不斷提高。到2007年年底,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13.4萬千米,鄉鎮通公路率達98.5%。全國公路總里程(不含村道)達196.2萬千米,公路密度達37.3千米/百平方千米。2007年“五縱七橫”基本貫通,初步構筑了我國區域和省際橫連東西、縱貫南北、連接首都的國家公路網絡。
從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——滬嘉公路建成通車,到1999年高速公路突破1萬千米,2002年則突破了2萬千米,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,改變了我國的路網結構和通行條件。
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、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。到2007年年底,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5.4萬千米。
3.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擴大
1978-2007年,全國主要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從735個增加到11404個。其中,萬噸級深水泊位數從133個增加到1217個,是1978年的9.2倍。20世紀90年代以來,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,一批大型原油、鐵礦石、煤炭、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,港口專業化泊位比重超過50%。
目前,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、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3個層次的港口體系。在長三角、珠三角、環渤海、東南沿海、西南沿海五大區域形成了規模龐大并相對集中的港口群。
4.航空運輸發展迅速
改革開放以來,航空運輸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。1978年,我國民航僅有162條短程航線、70個機場。經過多年的建設,機場的數量翻了一倍,2007年突破1000萬人次的機場就有10個。2007年機場全年貨運吞吐總量為861萬噸,相比1978年,增加了135倍。
航空運輸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,構筑了規模適當、結構合理、功能完善的北方(華北、東北)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、西北五大區域機場群,機場群整體功能實現樞紐、干線和支線有機銜接,客、貨航空運輸全面協調,大、中、小規模合理的發展格局,并與鐵路、公路、水運及相關城市交通相銜接,構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。根據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出臺的《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》,到2020年,我國民航運輸機場總數將達到244個(其中新增機場97個),全國機場貨運吞吐量、旅客吞吐量將分別保持15%和11.4%的年均增長速度。
5.長輸管道建設初具規模
“八五”以來,我國的長輸管道建設有了新突破,油氣長輸管道以每年約400千米的建設速度遞增,相繼建成了一批長輸管道,東北、華北、華東管網進一步完善。2007年年底,我國輸油(氣)管道里程為54460千米,是1978年的6.6倍,年均增長6.7%。目前,我國已經形成了東北、華北、中原、華東和西北廣大地區四通八達、輸配有序的石油、天然氣管網運輸體系。全國100%天然氣、90%以上的石油通過長輸管道源源不斷地輸向煉油廠、化工廠及海運碼頭。2002年7月4日開工建設的西氣東輸工程,西起新疆輪南,經過戈壁沙漠、黃土高原、太行山脈,穿越黃河、淮河、長江,途經9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,最后到達上海,全長約4000千米。長輸管道建設不僅在陸地上有所發展,而且也在向海洋中延伸。
6.城市軌道交通蓬勃發展
1982年以前,全國僅北京有一條地鐵線,運營里程僅有23.6千米。2010年年末,我國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1369.65千米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條線路,并已構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基本骨架,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。
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,我國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初步形成,交通運輸基本上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需要。未來經過進一步的建設和發展,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基礎設施會更完備,技術和管理水平會顯著提高,各種運輸方式將有效銜接、運力布局進一步優化,形成一個方便、快捷、舒適、安全的交通運輸體系。
1.鐵路網絡規模擴大,結構優化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不斷加大對鐵路建設的投資。2007年我國鐵路建設投資達2492.7億元,是1978年的75倍。鐵路營業里程達7.8萬千米。其中,復線鐵路里程2.6萬千米,復線率達40.5%,電氣化鐵路里程2.4萬千米,電氣化率達37.8%。到2007年年底,我國鐵路營業里程位居世界第三、亞洲第一;復線鐵路和電氣化鐵路里程均位居亞洲第一。青藏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,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。經過持續大規模的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,中國鐵路無論是數量還是裝備水平都上了一個新臺階,鐵路網規模進一步擴大,路網結構得到優化,運輸限制明顯減少,主要運輸通道能力緊張狀況大為緩解,基本打破了長期以來鐵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“瓶頸”制約,改變了鐵路運輸生產力嚴重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。
2.公路覆蓋面廣,高速公路建設快
改革開放30多年來,國家不斷加強公路網的建設,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,在完善國道、省道干線公路的同時,加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的步伐,整個運輸網絡功能日趨完善,整體效率不斷提高。到2007年年底,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13.4萬千米,鄉鎮通公路率達98.5%。全國公路總里程(不含村道)達196.2萬千米,公路密度達37.3千米/百平方千米。2007年“五縱七橫”基本貫通,初步構筑了我國區域和省際橫連東西、縱貫南北、連接首都的國家公路網絡。
從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——滬嘉公路建成通車,到1999年高速公路突破1萬千米,2002年則突破了2萬千米,高速公路的飛速發展,改變了我國的路網結構和通行條件。
目前我國公路總里程、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二位。到2007年年底,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5.4萬千米。
3.港口基礎設施規模擴大
1978-2007年,全國主要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數從735個增加到11404個。其中,萬噸級深水泊位數從133個增加到1217個,是1978年的9.2倍。20世紀90年代以來,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,一批大型原油、鐵礦石、煤炭、集裝箱等專業化碼頭和深水航道工程相繼建成,港口專業化泊位比重超過50%。
目前,我國基本形成了包括主要港口、地區性重要港口和其他一般港口3個層次的港口體系。在長三角、珠三角、環渤海、東南沿海、西南沿海五大區域形成了規模龐大并相對集中的港口群。
4.航空運輸發展迅速
改革開放以來,航空運輸業基本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。1978年,我國民航僅有162條短程航線、70個機場。經過多年的建設,機場的數量翻了一倍,2007年突破1000萬人次的機場就有10個。2007年機場全年貨運吞吐總量為861萬噸,相比1978年,增加了135倍。
航空運輸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,構筑了規模適當、結構合理、功能完善的北方(華北、東北)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、西北五大區域機場群,機場群整體功能實現樞紐、干線和支線有機銜接,客、貨航空運輸全面協調,大、中、小規模合理的發展格局,并與鐵路、公路、水運及相關城市交通相銜接,構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。根據2008年1月國務院批準出臺的《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》,到2020年,我國民航運輸機場總數將達到244個(其中新增機場97個),全國機場貨運吞吐量、旅客吞吐量將分別保持15%和11.4%的年均增長速度。
5.長輸管道建設初具規模
“八五”以來,我國的長輸管道建設有了新突破,油氣長輸管道以每年約400千米的建設速度遞增,相繼建成了一批長輸管道,東北、華北、華東管網進一步完善。2007年年底,我國輸油(氣)管道里程為54460千米,是1978年的6.6倍,年均增長6.7%。目前,我國已經形成了東北、華北、中原、華東和西北廣大地區四通八達、輸配有序的石油、天然氣管網運輸體系。全國100%天然氣、90%以上的石油通過長輸管道源源不斷地輸向煉油廠、化工廠及海運碼頭。2002年7月4日開工建設的西氣東輸工程,西起新疆輪南,經過戈壁沙漠、黃土高原、太行山脈,穿越黃河、淮河、長江,途經9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,最后到達上海,全長約4000千米。長輸管道建設不僅在陸地上有所發展,而且也在向海洋中延伸。
6.城市軌道交通蓬勃發展
1982年以前,全國僅北京有一條地鐵線,運營里程僅有23.6千米。2010年年末,我國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達1369.65千米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城市已建成多條線路,并已構成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基本骨架,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。
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,我國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初步形成,交通運輸基本上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的需要。未來經過進一步的建設和發展,我國交通運輸業的基礎設施會更完備,技術和管理水平會顯著提高,各種運輸方式將有效銜接、運力布局進一步優化,形成一個方便、快捷、舒適、安全的交通運輸體系。
上一篇:影響大件運輸合理化的主要因素
下一篇:現代管理和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